专业周到的服务
从事劳保用品生产、销售
专业人才,安全放心
正规专业的管理模式
听到老陆对自己说这句话,正在家独自喝闷酒的小斌十分纳闷:自己曾有十多年的吸毒史,那时候还在当警察的老陆没少找上门。可自己早已戒毒多年,老陆也已退休在家,这次是想干嘛?
老陆是想给小斌一个机会。那次登门拜访,让小斌得以进入了崇明城桥镇生态就业特殊人员实践基地。
这个基地俨然是一个制度森严的“公司”:每天“上下班”必须打卡,有完整的请假和绩效考核制度,“员工”需穿统一的工作服……不过,这“公司”里的近30名“员工”都和小斌类似,以前有的是游手好闲的社会闲散人员,有的是几进几出的刑满释放人员。这些以往的“刺儿头”,如今都在基地帮助下,有了新生活。
记者从崇明区城桥镇了解到,城桥镇人口基数大,和崇明其他乡镇相比,吸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数量较多,他们对生活保障的要求比较高,但合适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如果单纯依靠思想教育、申请低保等,帮扶效果往往不大。
为破解这一管理难题,去年4月,城桥镇聘请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成立了城桥镇生态就业特殊人员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有效管理举措,拓宽教育帮扶途径、提高教育帮扶效果。
很快,包括老陆在内的基地工作人员一一找到由镇有关部门排查出来的特殊人员进行面谈,了解人员的基本状况,宣传就业政策,并评估是不是满足生态就业岗位要求,把其中符合工作要求的近30名特殊人员“请”进了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不是福利机构,也不是养老院,特殊人需要在城桥镇的混合垃圾堆放点从事垃圾分拣工作才能领取工资。经过综合考察认定表现良好后,他们才能回归社区就业。
这些都是“员工”提出的让人哭笑不得要求。他们大多平时懒散惯了,听说要劳动,大部分“员工”都有抵触情绪。为了端正这些人员的工作态度,实践基地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
比如,实践基地要求所有就业人员每周五集中在一起学习,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包括遵纪守法、拒毒防毒、心理健康等,先后邀请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禁毒办等人员前来授课。在实践基地,还有一份“教育管理会议记录”,详细记录了每次教育管理会议的内容。
有一次,会议主持人、实践基地指导员范本贤在会上要求特殊人员提倡团队合作精神,言行举止文明。范本贤表扬了曾经“耍无赖”的小斌“如今表现非常好,积极工作,遵守纪律”,同时批评3名特殊人员:“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扣钱,第三次列为最差对象,再不改正将给予开除处理。”
老陆介绍,在管理过程中,一经发现特殊人员有苗头性问题或者日常表现不稳定,他们会第一时间组织家访,家访对象包括亲属、村居干部、村民小组长等,掌握第一手信息,尽快将问题解决。“表现突出的予以加分,对考核优秀人员予以书面通报表扬。”老陆说,对于连续两次被通报表扬的人员,将由实践基地推荐至社区就业。
说起来,小斌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二十多年前从企业下岗后,他在朋友的教唆下染上了毒瘾,好不容易痛定思痛戒了毒,最爱他的父母和哥哥相继离世,他一下又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终日把自己灌得烂醉。不过,在实践基地待了近一年后,小斌说自己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家的感觉。
原因在于,实践基地对于每个特殊人员的关怀是全方位的。除了参与劳动之外,每个就业人员还可以在这里根据自己爱好参与下象棋、打乒乓、看电影、唱卡拉ok等各类文体活动。
老陆还和其他工作人员一同当起了“老娘舅”和“红娘”,为特殊人员解决情感困扰。“他们大多是情感上的,缺少来自家庭的爱。”老陆表示,特殊人员很多都遭遇了家庭不和睦的困扰,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会充当调解员的角色,帮他们解开心结。还有一些人至今仍是孑然一身,实践基地还与他们所在社区居委、婚姻介绍所等联系,帮他们牵线搭桥,解决婚姻问题。
天命之年的小斌没有结过婚,眼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自己的小家。生活有了盼头,小斌干起活来也格外积极:“这个温暖的集体让我把酒瘾也戒掉了,我要珍惜现在,努力工作。”
温馨归温馨,可老陆还是要把一些人“赶走”。“基地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回归社会,成为一个勤奋工作、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部分合格的特殊人员会被分配到社区工作,这些进入社区工作的特殊人员,将由实践基地与相关村居签订《双向推荐共管协议书》,村居进行协管,对其每天的工作情况予以关注了解,每周由实践基地检查其工作状况。对于工作不负责,或者村居反映不合格的人员,实践基地一经发现,将及时把他们“召回”,再次“深造”成功后才能回归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