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周到的服务
从事劳保用品生产、销售
专业人才,安全放心
正规专业的管理模式
本报特派西昌记者刘海宏/文蔡勇/图 随着“嫦娥一号”发射时间的临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吸引了慢慢的变多的人前去观看。17日,发射前的第三次大检查结束后,昨日再次向游人开放,本报记者踏入了这块神秘的航天圣地。
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下起了小雨。大巴车行驶在成都开往西昌方向的公路上。司机说,发射场在距离市区60公里的峡谷中,要一个小时车程。
看着外面阴沉沉的天气,几名来自泸州的游客不免担心起来:“雨要下到啥子时候,这样的天气,到时候能发射吗?”
在发射场的科技公园内,万户的雕像特别引人注目。他披着风筝,点燃八支火箭,试图让自己飞起来。
美国火箭学家Herberts.zin在他的《RocketandJets》一书中说,一位快要活到15世纪的叫“wanhoo”的中国人,自制了两个大风筝,安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并把买来的47支最大的火箭绑在椅子背后,自己坐在椅子上,然后命仆人按口令点燃火箭,火箭随即发出轰鸣,喷出火焰。他在火焰和烟雾中消失了,首次进行的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从此,万户被世界航天学届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固体燃料火箭将自己载到空中去的幻想者,也被中国的航天者尊为“航天之父”,将雕像立在这里,是为了激励后来者像万户一样拥有征服宇宙的雄心壮志。
在发射场上,最吸引游人眼球的莫过于位于峡谷之间、遥遥相望的2号和新3号发射塔。据讲解员介绍,2号发射塔由高97米、重4500吨的活动勤务塔和高74米、重1040吨的固定脐带塔以及三座175米高的避雷塔组成。
在发射台下,有一个深13米、长98米、宽28米的大水池。据讲解员介绍,这个大水池名叫倒流槽,火箭发射时,产生的推力相当于四五级地震,倒流槽主要起缓冲、环保和降温作用,也可避免推力和火焰对地面设施造成伤害。
而和2号发射塔遥遥相望的新3号发射塔则是这次承担“嫦娥一号”发射任务的发射塔。高85.5米、重1800吨的固定塔宛如一个巨大的柱子矗立在山谷中,和2号发射塔不同的是,新3号发射塔多了一个蓝色的方盒子,那是一个可以旋转180度的水平工作台,届时,火箭被包在里面,进行全封闭检测。
据从新3号里出来的一名工作人员说,目前“长征3号甲”火箭已经竖立在了发射台上,正在检测中。等发射时,旋转工作平台打开,火箭才会露出来。据《中国航天》杂志报道:为了适应此次发射任务,“长征3号甲”进行了适应性改造,根据设计,“嫦娥1号”的运行轨道近地点为200千米、远地点为51000千米,属于大椭圆轨道。火箭必须精确地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才能准确完成预定探测任务。为满足探月卫星的特别的条件,“长征3号甲”火箭控制管理系统增加了单机和线路备份。
中午12点,下班时间到了。身穿橘红色、蓝黑色、天蓝色、白色服装的工作人员从新3号发射塔内陆陆续续走了出来。据一名工作人员讲,发射场的防静电服装有四种颜色:身穿橘红色服装的是塔勤服务人员,主要负责火箭转运、开电梯、供水等工作;身穿蓝黑色服装的是燃料加注人员;穿白色的是燃料化燃人员,而大部分科技干部则身穿天蓝色服装。
一名身穿天蓝色服装的工作人员和记者说,随着发射时间的临近,发射场各个岗位上的工作者都在加班加点,而且一加班都到凌晨两三点,有时候还要熬通宵。不过,为了“嫦娥一号”,他们都以为这一切值得。“快看,警犬!”顺着一名游客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四名身穿蓝黑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排成一列从新3号发射塔走来,旁边还跟着一只警犬,警犬显得很听话,跟着几名工作人员的步调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俨然是一名战士。据悉,发射场有相当数量的警犬巡逻,维护发射场的安全。而且,每只警犬都有编号,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并有专人负责。
据组织游客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西昌金英旅行社工作人员讲,届时,他们将组织报名者赴距离发射场四五公里以外的八一村实况观景平台、牛头山观景平台和观月楼观看发射。
昨日,记者站在观月楼楼顶向发射场望去,原本高大的发射塔看上去只有一个手机那么高。记者从200毫米的镜头中才可看得清楚,普通的相机根本没办法拍到“嫦娥一号”的英姿,即使拍到可能也是一团红色的火焰。
国防科工委负责人18日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航天发展将重点“锁定”实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拓展空间应用等九大主要任务。
据悉,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这九项主要任务包括: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启动并实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加强行业管理、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根据这一《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重大技术,并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空间实验室,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同时,将重点发展基于卫星、飞机和平流层飞艇的先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及与之配套的地面设备。
这一《规划》明确:2010年前,通过对北斗导航试验系统来进行完善,满足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并进行全球系统组网和试验工作,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推动卫星导航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城市智能交通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国防科工委负责人同时透露,“十一五”期间,在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的同时,深入开展月球探测工程二、三期工程论证,并适时启动工程研制工作。据新华社
在我国宣布“嫦娥”探月工程进入发射实施阶段时,日本已在9月13日由H-2A火箭从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月亮女神”探月卫星。而日本早在1993年就实现了月球轨道飞行。实施“月亮女神”探月计划更是号称自“阿波罗”计划后顶级规模的探月项目。那么,在探月竞赛中,日本是否会抢先一步呢?“月亮女神”与“嫦娥一号”在月球轨道上会不会撞车呢?
其实,日本的“月亮女神”原定8月16日发射,但由于装配错误推迟到9月13日。而据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和记者说,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有固定的时间窗口,也就是月球经过发射场上空的时间,因此,这一段时间窗口每月只有一个。所以日本将“月亮女神”的发射推迟到9月。
从时间上看,好像我们在探月上落后日本一步,然而,日本的“月亮女神”计划始于1999年,而我国的“嫦娥”工程却启动于2004年,启动时间比日本晚了5年,而这样仍然能与对手并驾齐驱,可见我们的研究进度远超于了日本。
“月亮女神”的任务与“嫦娥一号”很相似,如探测月球表面元素、矿物,绘制月球表面立体图像,探测月球空间环境等。不同点是,“月亮女神”还有探测月球结构的目标,而“嫦娥一号”将第一次探测全月球表面的月壤厚度。它们都将在月球轨道运行1年时间。
既然都是在月球轨道中运行,1年中,“月亮女神”与“嫦娥一号”会不会发生冲撞?焦维新教授说其实这个担心大可不必,想想地球轨道上那么多卫星为什么没有相撞,是因为每颗卫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在月球轨道上也一样,“月亮女神”的运行轨道是距月球表面100公里的高度,而“嫦娥一号”的运行轨道是距月球表面200公里的高度。“就好像两辆车一个在二环路,一个在三环路,怎么能撞到一起呢?”新华
本报讯(记者赵媛)鲜花、掌声以及同事们发红的眼圈,表达了大家对已经去世25周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航天科技知识分子罗健夫的怀念之情。昨日,在罗健夫曾经工作过的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七七一研究所内,单位的同事们为他所立的铜像举行了揭幕式。
昨日上午8时许,48岁的翟卫平早早来到了揭幕式的现场,虽然进入研究所工作时,罗健夫已经去世了,“但他的事迹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在学习”。翟卫平说,特别是立了铜像之后,每天都能看见,“我们就能更加懂得,要在现在的工作中用他那样的奉献精神,为航天事业奋斗”。
航天时代公司党委副书记、七七一研究所所长张俊超说:“为罗健夫立铜像是为了纪念罗健夫,也是希望他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在我们现在的工作中得到传承、发扬光大。”张俊超说,目前研究所承担了月底就要发射升空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火箭、“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箭载计算机和“嫦娥一号”探测卫星主控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张俊超说,所有人都希望“嫦娥”完美升空,这完美的升空,是所有的研究人员用大量细致、严谨的研究工作来保证的。“主要是因为大家都有罗健夫的钻研精神,所以不管多么艰巨的任务,我们都尽力完成,并做到最好。”
罗健夫,湖南省湘乡县人,党员,全国劳动模范。1965年,调入中科院156工程处工作(七七一研究所前身),开始研究微电子技术。1968年,参加北京电机厂技术攻关协作。次年,主持国家空白项目———图形发生器攻关。1972年、1975年先后研制出第一台“图形发生器”、“Ⅱ型图形发生器”,填补了我国电子工业的一项空白。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后,他继续研制“Ⅲ型图形发生器”,其间,因患晚期淋巴癌,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7岁。